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12日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不断加大打假防假技术研发和应用投入力度,是加强电子商务知识保护的有效举措之一。
报告称,以阿里巴巴为例,2018年,96%的疑似侵权链接一经上线即被封杀,因疑似侵权被平台主动删除的链接量下降67%。数据背后是该平台开创性地将语义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视图、直播防控体系等新技术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报告认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更加精准打击侵权违法行为,解决维权成本,降低侵权风险,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
报告提出法治护航、平台自治、社会共治、智慧之治的“四治”理念。即依托于法治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完善的平台治理体系是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电商平台、权利人、消费者等各方共享共治格局初现;技术创新驱动治理手段升级。
报告认为,虽然电子商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各项数据、指标持续向好,但依然面临包括跨境维权、平台治理等问题。报告建议,应加强合作与对话、促进创新与升级,通过广泛联合和共同关注重要的知识产权问题,依托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齐心协力的共同治理和日臻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与规则体系,为全球共治提供新方案,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道,2018年,该局共办理电商领域专利侵权假冒案件33025件,同比增长66.4%。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将以电子商务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和政企合作,进一步发挥调解和仲裁在化解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作用,形成保护合力,探索建立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电商行政保护机制。
“最近,我们每天都在线上抢菜。”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十年前常常用电脑“偷菜”的自己,如今真的在各大生鲜平台“抢菜”。而这一切,都源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人们变得谨慎,尽可能减少出门以及不必要的接触。
以往大部分有过网购经验的消费者还没有养成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人们线上购买生鲜食材的习惯会被培养起来,多年沉淀的生鲜电商或许将迎来新风口。
网经社旗下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电商上市公司市值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上市电商新添17家,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已有66家电商上市公司,总市值达6.45万亿元。
作为最早进军美妆电商、网红营销的公司之一,聚美优品不但没有乘上当下网红经济的顺风车,更是被投资者和网友戏称“吃相难看”、“巨没有品”。
春节渐近,京东、拼多多、聚划算、苏宁等电商平台早早地打起了年货的主意,相继推出百亿补贴。记者发现,今年年货涌现出了一批解决过年期间痛点的新奇产品。不过,市民买年货“薅羊毛”还是得货比三家。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称,中国直播带货热潮兴起,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都开通了自己的直播“带货”平台。这正在帮助越来越多民众走向小康生活。
购买“炫富短视频”打造朋友圈虚假人设的行为及其产业链,这两年愈发受到舆论关注。前不久,媒体刚刚报道过一轮,类似的买卖行为消停了一阵。
生鲜电商迅速扩张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近日被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1411.02万元。这个曾经备受瞩目的阿里系生鲜明星项目正在经历转型阵痛。与此同时,妙生活、呆萝卜、吉及鲜等生鲜电商平台也频频关店。
“人在小县城,轻松买全球。”在四川九寨沟经营一家藏族饰品店的年妹措,对网购改变生活感触颇深。过去在县城买不到的法国化妆品、泰国乳胶枕、澳大利亚保健品,现在打开“京东”手机APP就能在线下单、在家收货。
尽管如此,就在呆萝卜事件爆出的短短一周内,还有包括我厨、吉及鲜、妙生活等生鲜电商平台传出经营困难甚至关闭的消息。当大部分垂直领域电商都经历野蛮生长又归于平静后,为什么生鲜电商们活得如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