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单车豆浆机、笑容辅助器、倒立洗头机……这些有趣的手工作品,出自于31岁的耿帅之手。在短视频平台快手上,360多万名用户关注了耿帅的账号“手工耿”,定时期待着他“脑洞大开”的新发明。
独辟蹊径的发明家、身怀绝技的手艺人、默默无闻的非遗传承人……得益于短视频的风靡,一批“网红工匠”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新热点。在让公众感受和理解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同时,不少“网红”还漂洋过海,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草根匠人”的巧思和活力。
精工巧匠俘获粉丝
在成名之前,“手工耿”耿帅只是河北农村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两年前,他开始将一些看似无用的发明视频传到网络上,没想到迅速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顶级流量”。
“我觉得‘网红’就跟普通人一样,其实我觉得自己没达到‘匠人’的级别,只是喜欢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是一个喜欢手工、在动手的人。”耿帅说。
同样因短视频火起来的还有余万伦,他是泸州油纸伞技艺传承人。去年,余万伦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油纸伞大师”,把制作的精细过程和油纸伞的精美呈现其上。没过多久,蜂拥而至的年轻人就搬空了店里的存货。
来自抖音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的视频和逾1065亿次的播放,其中超过6成的发布者是“90后”。
短视频的风靡,催生了一大批“网红工匠”,甚至还红到了国外。用短视频记录古朴生活的四川姑娘李子柒,自己动手用树皮造纸、制作竹椅竹床,古风古韵的视频俘获了很多各国粉丝。在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上,李子柒的视频成了外国网友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户。
个人创新得到认同
作为互联网内容领域的领跑者,短视频平台为更多手工艺人“被看见”创造了机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占全体网民的78.2%,短视频类应用使用时长占移动应用使用总时长的8.2%。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自身的传播特点,也为“网红工匠”的诞生提供了沃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
日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与抖音短视频共同发布了《短视频与社会创新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短视频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个体微创新被看见、被记录、被分享、被认同,这种普惠的共享共创,高效聚合了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群体创新,从而助力了社会整体创新。
有专家指出,短视频作为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触媒习惯的视频内容形式,在内容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注重普通用户的自我表达,从而催生了不少“草根网红”。在自我推广、商业运作和平台助推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平凡工匠,才成为拥有百万用户的流量“大V”。
传统手艺焕发活力
有评论认为,“网红工匠”的出现,使人们通过全新的视角了解了老手艺的魅力,对于传承传统手工艺有促进作用。随着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得到更好地保存、传承,能够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好的弘扬。
与此同时,对短视频的发展而言,更多像“网红工匠”这样的正能量群体,也有助于优质短视频内容的涌现,涤清低俗内容。为此,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今年相继布局非遗内容,通过开发传统手工艺等非遗文化市场价值,提升非遗现代化传播能力,推动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播,进一步推动非遗活化与传承。
在“网红工匠”备受青睐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担忧和质疑: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和追求新奇的“网红经济”是否冲突?不可否认的是,“网红匠人”的走红与平台的策划和助推密不可分。随着“网红”的持续走红,建立团队、进行商业化运作也成为不少人的后续发展之路。毕竟,在互联网时代,“变现”是无可厚非的必然选择。
不过,对于“工匠精神”来说,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凸显的是坚守、精益求精的价值和品格,不是一戳就破的泡沫,也并非火一把就走的“热钱”。对平台而言,如何更好地尊重匠意、保护匠心,为更多匠人营造展示空间,是需要持续思考的话题。
目前我国直播和短视频行业虽火热但乱象频出,作品侵权、带货产品质量、主播管理不规范、网红经纪解约、未成年人打赏等等各种问题都是急速蹿红的这个行业本身带来的弊端。
一名农民工网友轻信某短视频平台上的招聘广告,被骗走一年的血汗钱;两名年轻女孩模仿短视频博主在家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不慎引起爆炸和火灾,造成一死一伤……一段时间来,短视频引发的乱象和悲剧频频,令人心惊。如何才能破解短视频监管难题,避免行业陷入“野蛮生长”困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形式迎来爆发式增长,大批网红应运而生,网红带货这种门槛低、高回报的销售形式迅速赢得商家青睐。然而,虚假宣传骗消费者购买低劣产品、直播数据造假骗商家多给广告费等问题也随之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