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卧底多个额温枪交易群发现,疫情期间有不法商贩通过生产、销售三无额温枪牟利,甚至有人通过网络交易“空手套白狼”,一次诈骗数百万元。
从报道可知,这些不法商贩主要存在三种套路:
套路一最简单粗暴:商贩直接生产、售卖杂牌子或无牌子的三无产品,模糊资质,如果客户不加辨别的话,很可能上当受骗。套路二比较隐蔽:商贩花钱购买质检报告,办理无效证书,假装自己是合法合规生产售卖额温枪,以欺骗客户,逃避市场监管。套路三则纯粹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卖家”会到合法的额温枪企业门口或厂房内拍摄视频,给客户制造拥有合法额温枪的假象,骗取信任后,他们会要求客户先付定金再发货,一旦客户付完定金后,他们便将其拉黑,断掉联系。
根据相关规定,额温枪目前按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企业若要生产额温枪,需在药品监督管理局办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如果要销售,企业还得办理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但显而易见的是,假额温枪生产、销售商家一般没有这个资质。同时,一些商贩即便持有所谓的“合法”资质,也可能是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违法购买而来,这本质上仍是假资质。
所以,一方面,地方监管部门需要对生产额温枪的企业,包括生产流程、相关资质以及安全质量标准进行严格审查,确保额温枪合法合规生产售卖。另一方面,鉴于第三方检测机构在这个产业链中的特殊角色,相关部门也需对这类检测机构进行规范,一旦发现其提供、伪造认证证书,该取消资质的绝不含糊。
在假冒伪劣产品面前,寄希望于违法商贩身体上流动道德血液大概只是一厢情愿,只有严格的监管才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打击方法。从操作难度而言,这些假额温枪商贩也绝非到了难以识别发现的地步,归根结底还是有赖于有关地方部门的监管触角更加敏感,监管手段更加灵活,针对其套路见招拆招,才能让其无可乘之机。
疫情之下,因为前期市场对额温枪的巨大需求,现在加上复工复产提振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适度放宽了防疫物资的准入门槛,但在放宽门槛的时候,更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加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