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节点。推进人工智能落地,我们应当如何作为?
不少受访专家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将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并有望塑造出新业态。
当前,人工智能与交通、医疗、金融、教育等领域结合,已经让人们生活变得更智慧。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说,安全是交通出行的痛点之一,清华数据科学研究院团队与贵州合作,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通过采集分析动态数据、统一调度等措施,做到了对风险点的预判、疏导,提升了出行的安全性。
不过,在一些领域,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才能给行业应用足够的支撑。网易高级副总裁、网易有道首席执行官周枫说,教育要更智能,就有赖于计算机视觉、自适应学习算法等一系列基础技术的进步。
周枫认为,推进人工智能落地,我国拥有数据和市场规模优势,但在底层技术和基础研究上,距离行业顶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应该加强行业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
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化,要从源头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创新要来自真实的市场需求,创业者应找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着重解决行业的难题。同时,学界应专注一些前沿基础问题,搭建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桥梁。”韩亦舜说。
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还需要尖端人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何晓斌说,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未来应该通过校企合作、校内跨专业等方式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此外,还可以建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学习分享平台,让更多对人工智能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从而形成丰富的人才储备。
专家认为,一些大学鼓励校内各系跨界和融合,诞生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高校院所应鼓励跨界研究,让不同学科互相碰撞,充分利用智力资源。
“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的新技术,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管理机制也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确保风险可控前提下,尽可能给创新留下空间。”韩亦舜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1日 19 版)
陪聊天、助娱乐、做家务、护安全……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从智能扫地机器人到智能音箱、智能陪伴机器人,再到智能门锁、智能马桶盖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日渐成为生活流行品、消费新趋势。数据显示,智能家居产品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呈现逐年增长之势。
深度学习正遍地开花,但它可能并非人工智能的终极方案。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在思考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路径:类脑计算已悄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种子选手”之一。
一个技术、一个新领域进入暖春,标志性事件就是能不能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那么,人工智能如何打破大规模产业化的瓶颈?
21日下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行人工智能、开源芯片等多场平行论坛,众多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齐聚一堂,聚焦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芯片开源、智能经济等热点话题,共同描绘智能世界的未来图景。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推动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
在前期批准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等建设5个平台的基础上,新一批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公布,依图、明略科技、华为、中国平安、海康威视、京东、旷视科技、360、好未来、小米等10家公司入选。
传统人工智能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利用自然语言、神经辨识、神经网络或形象辨识等方法,让机器学习规律,进而提供广泛维度解决方案。